短头飞虱

Epeurysa nawaii   Matsumura
   

  127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体色有深浅两种色型。浅色型通常为褐色或灰黄褐色,前翅包括翅脉与体同色;无翅斑。深色型前翅端区近前缘一半呈烟污色,翅斑明显,暗褐色,另在近前缘横脉内侧有一暗褐色斑点,腹部背面暗褐色,腹面色浅仅有暗褐色斑。雄生殖节黑褐色,阳基侧突黑色。
头顶基宽为中长的2.2倍,侧面观,与额成钝圆相接,基部与端部等宽,端缘弧拱,中侧脊起白侧缘近基部,延伸至头顶端缘相遇,基隔室最大长为其中长的1.2倍;额长为最宽处宽1.2倍,基部稍宽于端部;后唇基基部宽微大于中长和额的端部;喙伸达中足转节;触角第1节短,长宽近相等,第2节为第1节长的2.2倍,稍微伸出额的端部。前胸背板宽于头部包括复眼(1.1:1),中央长度为头顶长度的1.7倍,侧脊不伸达后缘;中胸背板长为头顶和前胸背板长度之和的1.6倍,中脊伸至小盾片末端。后足刺式5-6-4。
雄虫臀突长大,臀刺突短,呈乳头状;尾节侧面观,腹缘明显长于背缘,背侧角不突出,腹面观,腹中突中间的一个短柱形,顶端圆,略膨大,两侧的突起低,侧面观,顶端尖;阳茎细长,朝向左后方,端部1/4向腹面下弯,顶端钝,阳茎基突较阳茎为细,其末端形成一缺环形结节,然后延伸成一根更细的端肢,后面观,先伸向腹面,后偏左,背面观,阳茎基突近结节的最宽处,其宽度与端肢长度之比为1:1.4;阳基侧突中等长,基角向后方延伸成一指状突起,内缘近中部具一突起。
长翅型:体连翅长雄3.5~4.1mm,雌4.0~4.5mm;体长雄2.4~2.5mm,雌2.8~3.0mm;翅长雄2.9~3.4mm,雌3.3~3.5mm。
观察标本:4♂♂、6♀♀,云南昆明,1975.Ⅷ.4,丁锦华;2♂♂、3♀♀,云南勐海,1981.Ⅳ.18,何俊华;12♂♂、14♀♀,安徽瑯■山,1981.Ⅵ.5,胡春林;5♂♂、6♀♀,浙江天目山,1984.Ⅵ.21.杨汉兵;1♂、2♀♀,甘肃阳康,1988.X.4,王金川。

生物学

寄主:台湾桂竹Pyllostachys makinoi Hayata、方竹Chimonabambusa quadrangularis (Fenzi)、Makino (Bambusoideae),青篱竹Arundinaria spp.、桂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 et Zucc.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

其它信息

附记:本种是属内最常见的一个种,分布广泛,经各地标本解剖观察,发现个体间在体色、雄虫尾节腹中突、阳茎基突端肢及阳基侧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变异,由此联想是否存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寄主的生态型,值得进一步研究。